湖南教育
主办单位:湖南省教育厅
国际刊号:1000-7644
国内刊号:43-1034/G4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0522 人次
 
    本刊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直是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实践探索
  在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从小抓起,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对数学课堂教学作积极的探索。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课堂中,我特别注重自身角色的转换,让自己走进学生的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鼓励学生想说就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不再消遁。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对关键性的问题互相合作展开讨论,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不要紧,鼓励大胆发言,积极争论,主动和生动地学习。例如,在学习表内乘法后,计算“8+8+8+4”出现了如下多种算法:
  (1)8+8+8+4=16+8+4
  (2)8+8+8+4=8×3+4
  (3)8+8+8+4=8×4-4
  (4)8+8+8+4=4×7或7×4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样算的理由,赞扬他们肯动脑筋,然后,一起评议哪种算法比较好。课堂气氛热烈,在无拘无束中学生交流了多种思想,促使了“创新”思想的幼芽在学生的心灵萌发。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使学生得到足够的表现自己思想和交流情感体验的机会,产生有利于创新思维发挥的积极情感。又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鼓励性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与表扬,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对于同学的大胆的尝试和奇思妙想,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适时地鼓励学生去寻找到新的解题思路,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幻想报以热情肯定、鼓励和积极引导的态度,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二、知识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发现中产生创新的意念和灵感,是一种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许多不同的圆形纸片和实物,通过学生动手量一量圆的周长、直径填在表格内,通过一系列量出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使学生在思索中,发现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从而产生顿悟,体会了创新的快乐。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例如,教师在教学小数的简便运算时,设计了下面这道题:1.5×22。学生迅速的就得出了结果是33。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结果发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5×22=1.5×2×11=3×11=33
  方法二:1.5×22=1.5×(20+2)=1.5×20+1.5×2=30+3=33
  方法三:1.5×22=(1.5×2)×(22÷2)=3×11=33
  方法四:1.5×22=1.5×(30-8)=1.5×30-1.5×8=45-12=33
  通过以上的练习,既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探究式教学中,如学生在思维中出现偏差,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在失败经历中吸取经验,教学中要以引导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进学生继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区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做到让学生具有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要明确注重给学生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孩子们大胆地去想象和猜测问题的形成,给他们创新的空间。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节课的时候,我便问及学生道:“同学们,看看你们感觉应该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吗?只要你们感觉有疑问就可以放开心理的阻拦,大胆地发问。”于是,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提出了各种问题: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是怎么样的?是怎么进行计算的?它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等等。这就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发问。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也得到了普遍提高了。数学的特点就是比较抽象,学生自然感觉到没有什么可以说的,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思考空间,让他们勇敢地走进分析中。培养他们的敢字精神。又如,我在执教“时、分的认识”时,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学生们对时针所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于是,我就指导学生们结合教具钟表的模型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和探讨,很快就得出了统一的答案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四、加强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以及各种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探索,从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例如,在教学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在展示教具的同时,让学生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他们每人摆动学具,通过看、摸、搭,充分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再让他们用多个小正方体摆多种多样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我出示一个大正方体(由27个小正方体搭成)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几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搭成一个比它小的正方体呢?学生兴趣极高,在动手操作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互渗透,创造思维解决了问题。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做数学”,而不“学数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在实验中即获得新知又增长智慧,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又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时,我给每组学生一个圆锥和3个大小、形状各异的圆锥,请学生分组实验研究: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有什么关系。各小组成员纷纷合作实验,有的用圆锥装满水后再倒入圆柱内,有的则相反,用圆柱装满水后再倒入圆锥内。经过多次实验观察,学生发现:只有与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才能刚好构成1:3的关系。这样,学生便从学生实验中轻而易举推导出了圆锥体积的公式。
  【参考文献】
  [1]刘玉肖.《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10):147-147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湖南教育》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湖南教育》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